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risale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会]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五月劳动特輯 —— 為什麼成為發燒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4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在唱片厂里度过的,基本上回家作业也是在唱片厂里做,吃饭洗澡都在唱片厂,你们别笑,当时普通上海居民家里都没有热水器,冬天都是跑到外面公共浴室洗澡的,唱片厂福利好,有自建的员工大浴室,连校长也在里面洗过,说不定我们当年还有坦诚相见的一面之缘呢(笑)。我家里有非常多的磁带,还有黑胶唱片和薄膜唱片,几乎每天都能受到流行音乐和戏曲的熏陶。很多贴磁带的粘纸被我带回家到处乱贴,也成为了我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

真正开始发烧应该是我工作以后,我是搞计算机基础架构和软件开发的,每天的工作实在是太累了,电脑看得太多,眼睛干涩,视力也明显下降,原来喜欢玩游戏后来也不玩了,电影也看得少了。从我老爸的发烧音响器材中拿了一对丹麦品牌的书架箱,开始了我解放双眼的音响爱好。这一听就是十二年,期间从未间断过对音响和古典音乐的喜爱,回顾以往的所有爱好,我也痴迷过不少其他爱好,比如摄影、羽毛球、摩托车等,但都没有听音乐那么痴迷和执着

在我的音响道路上,并没有买过高价位的顶级器材,因为家人也不太支持我花太多的钱在音响上,我一直都是遵循白岩松老师所说的玩音响方式:器材只玩到百分之九十的度吧!不过,我愿意在房间空间上的投入,甚至超越器材价值无数倍。太太一直不太喜欢听古典音乐,特别是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像锯木头的感觉,所以我在客厅只玩了比较短的时间就搬入了单独房间里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46 | 只看该作者
最早的听音空间是一个十平方左右的独立听音室,也做了四面墙壁的吸音处理,并把房门也做了密封隔音处理。总体来说还算满意,毕竟不再影响家人生活了,但是时间久了也发现小空间的不足之处,比如声场小也没法承受大声压的大编制交响乐,就这样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一咬牙换到了一套别墅里,之所以可以换到远点的地方主要还因为现在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不用朝九晚五,所以才可以搬到比较偏远点的地方,如果是上班族肯定第一考虑还是地段要近一些,不能光想着音响空间

现在的听音空间在地下,宽5.2米长7.5米高2.9米,这样的空间对音箱的摆位,以及声学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于玩这样的空间也是第一次,前段时间请教了一些声学老烧,比如中国立体声群的郑氏声学,在吸音和扩散的比例上一直比较纠结,暂时墙壁还没有固定声学材料,要多尝试之后再考虑如何做了。但总体来说地下室唯一要处理的,就是防潮除湿问题,这个也要看房子建造的质量,我这里基本上没有任何渗水问题,墙面全部做了防水处理湿气不大。除了这个问题以外,其他方面对声音都是有帮助的,比如不会干扰邻居,晚上想听多晚就多晚,全封闭的空间对于箱子的能量感也帮助很大,背景噪音非常低,可以听到很多的细节,甚至觉得噪音处理好了,比选一台高细节的解码器更有效

器材的选择上,个人比较喜欢传统的英国音箱,声音特点是温暖耐听,不会特别刺激,比较适合我这样的高度用脑力工作发烧友,回家开音响只想放松自我,声压开大些也不会吵闹,也不会影响和别人的对话交流。声音需要自然流畅,可以略带一些好听的音染来烘托音乐氛围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46 | 只看该作者
我把玩的音箱有英国CELESTION百变龙的SL6铜膜版,这对书架箱是我在书房听的音箱,非常喜欢其铜膜高音发出来的声音质感。主听音室是一对三分频12寸低音单元的KEF老旗舰参考系列Model 105。KEF于1961年在英国创立,由英国BBC广播公司前工程技术部主管Raymond Cooke与其合伙人创办,这位Cooke先生在当年是相当牛逼的大师级核心技术人物。Model 105这款产品采用独立的低音和中/高音箱体,可在整个音域内实现时间校准甚至音频扩散,更有四阶Linkwitz-Riley声学分频,与其声学性能相匹配的醒目外观,为家用扬声器树立了新的标准

Model 105高音采用T52高音,比LS 3/5A音箱的T27高音更高级,尺寸也大一些,它的中音和LS 3/5A一样都是B110单元,而且还有一个B300的12寸低音,这是3/5A所不及的。音源方面有数播、美国大鹰CD转盘、德国多能士黑胶唱机,数播上并没有采用主流的TIDIAL串流方式,而是采用专门为音乐设计的Daphile操作系统,中文叫达菲系统,这是一个采用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功能非常强大,音频设置相当全面,也兼容大部分的声卡和解码器

系统主机我采用惠普的瘦客户机,它是四核AMD芯片,具有足够运算DSD512的计算能力,而且没有风扇,是音乐主机最适合的硬件,供电采用高级19V线性电源供电,杜绝了信号底噪。我是一个不排斥任何音源的人,选择听什么音源是从音乐本身出发,有好听的数播资源就听数播,有好的CD资源就听CD,只要能给我带来美好音乐享受的我都会尝试

初次投稿,也希望能和上海的发烧友多多交流走动,学习大家的好经验,谢谢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51 | 只看该作者
感謝
免費音響學校
文  |  Chrisalex_校長

發燒友是什麼意思?發燒友這次詞據說源自香港,他們把“音響器材愛好者”稱為“發燒友”,在五、六十年代,當時香港玩家主要用電子管機,也就是膽機,膽機大家都知道,因為有電子管的緣故,一開機會發熱,一到夏天就更了不得了,像發高燒一樣,甚至有的電子管過熱也不關機,結果機器燒了,於是人們把玩膽機玩到發燒還不肯關機的人,稱為發燒友

後來這個詞延伸開來,我們把痴迷於某種愛好的共同群體,稱為發燒友,比如電子發燒友,電單車發燒友,甚至還有吃麵發燒友(笑),我是怎麼會變成音響發燒友的呢?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52 | 只看该作者
從小養成的習慣

我愛看日本《Stereo Sound》雜誌,菅野先生在世時,每一次翻到雜誌,一定第一時間先翻到《唱片演奏家專訪》欄目,先看菅野先生採訪日本音響發燒友,讀一讀他們的故事,久而久之我發現一個共性,所有的發燒友的原點,基本都是家庭環境,或受了父親喜愛音樂的熏陶,或受了母親愛唱歌曲的影響,或受了同學家裡音樂鳴放的激勵,甚至還有受了隔壁鄰居音響的刺激,反正都是在少年時代便種下了一顆種子,以後慢慢生根發芽

我的少時記憶,也與中國唱片廠有關,與一同撰文的蔚藍天空先生有相似之處,也洗過澡,我的外公還負責了電唱機長命牌唱針的設計工作,所以家裡能接觸到不少與聲音有關的製品,我的父親喜歡聽古典音樂和歌劇,我還記得他喜歡聆聽節奏歡快的圓舞曲與帕瓦羅蒂演唱的歌曲,不過小時候家裡沒有音響,後來父親買了組合機,還是從海外托親戚免稅帶回來的,用中唱製作的黑膠或薄膜唱片,放在組合音響的最頂上播放

當時看到父親將頂部的有機玻璃罩子推上去,然後把黑色的密紋唱片放上有一層橡膠墊的轉盤,然後把唱臂從右邊拿起來,輕輕地放到唱片上,父親眼睛不好,是高度近視眼,所以放唱片經常放不准,常常是“垮噠”一下從唱片上跌落下去,揚聲器發出劇烈的聲音,或者是落針太靠內圈,前面幾分鐘錯過了,於是,這個放唱臂的光榮任務,就經常由我自告奮勇來擔任,不過也不可能只做這一環,後來從開機,拿唱片,放唱片,扭大音量等一些列活兒,都在我慢慢摸索後一站式操作完成了

小孩子總是有好奇心的,這樣的播放藝術,讓我很好奇,為什麼就把一根針放上去,聲音就能從喇叭裡面傳出來呢?唱針一圈一圈旋轉,沒有施加任何方向的力,為什麼會往裡面跑呢?為什麼黑膠唱片有噼劈啪啪的聲音,把灰塵掃乾淨卻還是總有炒豆聲呢?為什麼用手摸唱片坑紋,用眼睛看坑紋都看不出究竟,卻能放出不同音樂呢?十萬個問什麼的我,總是纏著大人提問,當時大人也沒辦法和我說明白,因為他們只是普通的工人,不是發燒友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54 | 只看该作者
學生黨的隨身追求

學生時代沒有什麼錢,所以大部分音響設備都是便攜的,因為內心留著發燒友的種子,所以總希望提升隨身設備的音質,當時想要拼命提升的,是兩個環節:隨身播放機和耳機

隨身播放機無非就是從卡帶機到WALKMAN,卡帶機我還用過幾個,陪伴我時間最長的是AIWA,至今都在,WALKMAN陪伴我最長的是PANASONIC,因為價錢便宜,聽過聲音最好的是SONY,我還借過同班同學的D-777(那位同學後來也成為和我一樣的發燒友,我們至今都保持聯繫),那是薄身的CD播放旗艦機,聲音那是真的好,不過後來使用過SONY的老款早期隨身聽,它們的共性是聲音出色,中低頻好,但用電和防震都很糟糕,無法攜帶出門,當時這些機器是有二手的,都是在上海襄陽中路的現代電子城一樓舖位購買

對聲音的追求,讓我放棄了小耳塞,可能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我拒絕再聆聽小耳塞,倒不是因為振膜接近耳膜會影響聽力,而是聽過大耳機之後再也回不了頭,當時受我們追捧的大耳機是SONY,從MDR-V100往上走,最LL到MDR-V600,V600是大型耳機,重視低音的DJ使用款,聲音厚暖飽滿,人聲很好,如果你不喜歡豐滿的低音,而追求高音透明的話,選擇V6和後期的7506,它們的聲音非常準確,高還原度瞬態出色,而且重量不像V600這麼重,戴起來不會有壓力,為了追求音質,這些都是在虯江路市場內淘二手,我記得V600也要300塊,後來借我D-777的那位朋友,在現代電子城斥重金買了SONY MDR-F1,有一次讓我驚為天人

為了聲音的提升,我從AKG K70升級為從當時基本沒有學生會用的Sennheiser HD580和HD250 II,是全紙盒的老版,我不單單在宿舍和課堂使用,更多地,是在學校到家裡的騎行過程中,冬天天冷騎自行車為耳朵禦寒,甚至坐公交車也會戴著,我觀察過,路上和我一樣戴類似耳機的根本沒有,或許,這就是一個發燒友學生黨的追求吧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54 | 只看该作者
追求播放新境界

從小耳聞目染父親播放的古典音樂,我也開始習慣家裡有些背景音樂,不過,我似乎總是在追求音質的新境界,因為和自然界的真實聲音相比,家裡的音響永遠摸不著邊,不過當時還是父親使用的國產二喇叭四喇叭年代,直到進入高中,我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音響。之前寫過,那是JVC的組合音響,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購買的兩千元不到,日本JVC製作CA-MXS2主機搭配SP-MXS3,還討價還價多問營業員要了幾盤SONY的空白磁帶作為折扣(開票價格上少不了,營業員一般會有磁帶作為贈品)

當時住在四樓,在週末休息日可以把喇叭開得很響,不怕吵到鄰居,記得還將喇叭拿到陽台上的鐵架上,向陽台外面發射,為的是給別人也聽聽好聽的音樂,當時很自豪自己的音響可以開得很響,一般以前的收音機因為功率的關係開不響,這套三分頻組合音響就覺得比較HIFI了,能開得咣咣響,當時聆聽的大部分是歐美金曲和舞曲,卻沒有鄰居來敲門投訴過,別人可能還以為這是小區提供的背景音樂呢

我發現這套音響在多樂器大場面下,還原還是不夠理想,因為揚聲器成本的緣故,無法呈現出深沉的低頻,而且隨著愛聽的音樂越來越多,我需要模仿各種樂器惟妙惟肖的系統,目前的ALL-IN-ONE組合音響。從那個時候起,我堅定地走上了發燒友之路,因為除了成為發燒友,我沒有其他路可以選,家境窘迫無法愛啥買啥,只能把自己培養成發燒友,為了提升音質而精打細算,別人話一萬塊獲得的提升,發燒友可能只要三千,所以說,為了省錢發燒,我成為了發燒友

從MARANTZ CD63SE音源+KORSUN U2功放+ROGERS DB101系統到SONY SCD-777ES音源+PS AUDIO 5.5分體電源前級+200CX後級+CELESTION SL6/PIONEER LH5揚聲器,加加減減,線材電源,這些系統帶給我很多快樂,我聽音觀的很多標準是依靠這些系統建議立起來,我開始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下這些心路歷程,並在一個叫做「耳機俱樂部」的地方分享給其他人,後面的故事,你們都已經知道了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55 | 只看该作者
免費音響學校

為了成為合格的發燒友,我要去“學校”上課,和學英語一樣,你需要在課堂上先學會ABCD,時態語法,然後才能出來去英語角和老外對話,發燒友也一樣,你要有書本知識,也就是看雜誌文獻,還要有老師指點迷津,我的音響免費學校,就是二手音響市場,我的老師,就是二手器材商家,別總是說二手器材商家是凶神惡煞,一天到晚磨刀霍霍想斬你一刀,當年他們的態度可比現在要和氣很多

因為離家比較近,我幾乎每週都會去的,是大自鳴鐘電子市場,正名叫宜康電子市場,1922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勞勃生路(今長壽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建造了一座十四米紀念塔,塔上有只大自鳴鐘,每個一刻鐘就會自動報時,因此得名,電子市場直到2009年1月正式關閉,它曾是上海著名的盜版碟、打口碟集散地,也是日本洋垃圾音響器材的聖地,電子市場分成兩樓,我是騎腳踏車從家裡過去,停在一樓路邊,一定要鎖好,還要至少兩把鎖,否則魚龍混雜一出來可能就沒了,然後走進去,一樓逛完然後到二樓,二樓出口零距離連接西康路橋,橋上還有各種生意攤位,非常有趣

老陳是我在那裡最好的老師,他的店鋪在一樓正門口的二樓正上方,所以逛起來的順序是,一樓走到底,逛一圈,然後爬到二樓,再從盡頭走到老陳的店,當時市場裡做二手器材的有好幾家,我現在都還能憑印象描繪出哪個位置有音響鋪,一般是什麼類型的器材,最早的時候是SONY CDP-333ESD和555ESD這樣的唱機,後來逐漸出來了7開頭的SONY以及MARANTZ/PHILIPS高端機,不過都是100V,每個店家都有大型100V變壓器坐鎮

老陳的器材不是最多,也不是最高檔的,但人卻是最和善的,我每一次去,他那邊基本都有熟客在聊天抽煙喝茶,後來去得多了熟悉了,他還會叫我自己動手拿一次性塑料杯泡茶葉茶,學生黨到市場裡,一般不受人待見,因為口袋淺消費能力低,老陳卻看我喜歡音響,對音響器材講出來頭頭是道,於是格外關照,我經常扮演著旁聽生的角色,站著聽他們幾位大佬討論器材講課,有很多對日本器材的見識和經驗,就是當時積累下來的,NEC的功放,STAX的唱機,DITTON的喇叭都是老陳來向我介紹LL之處,它還鼓勵我親自觸摸,按一下這個摸一下這個,看看人家怎麼做機器的,還打開頂板指給我看,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29#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1:56 | 只看该作者
寫在最後

沒有這樣的領路人,我認為我不會在音響學習的黃金年代迅速成長,所以這也影響我,有後輩年輕人需要領路人之時,我們應該充當這樣的角色,只有這樣,才會有超過校長的校長平方校長三次方誕生,讓音響市場變得多元化變得有趣,當時與大自鳴鐘電子市場日月同輝的是上海襄陽路上的現代電子城,當時也有不少二手音響舖位,大名鼎鼎的阿彪就是當時ICON級別的人物,我記得當時他的店還是夫妻老婆店,裡面的器材昂貴到嚇人,我第一次看到KRELL功放和WADIA解碼,就是在他們家;還有後來擔當TAD中國總代理的淘樂音響任老闆,當時也在較高樓層有一個鋪,他們都是向我傳道授業的音響老師傅

音響光看書看雜誌,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音響發燒友,因為文字和圖片傳遞給您的感動樂趣有限,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音響背後的人,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不管是設計器材的人,生產器材的人,還是推廣器材、抑或銷售器材的人,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器材的魅力,人所傳遞出的共鳴有時比聲音更有趣,我為什麼會成為音響發燒友?因為我能感受到這種有趣的共鳴,沉醉其中樂此不疲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22:04 | 只看该作者
今次的分享全部刊登完畢,感謝各位撰稿組成員的辛勤分享,看得好,請說L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4-28 19:45 , Processed in 0.1608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