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774|回复: 11

[音响] 看了之後兩個字(第149集)—— 一氣呵成 拍爛手掌 B&W第三對揚聲器 1968年的DM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窩是小張

B&W DM3是我最近在聆聽的揚聲器,它給了我莫大的驚喜,我在本週六的《校長六點半》與大家介紹了本機,現在寫下文字,分享給有緣人,我覺得我一定要寫下來,因為現在能聽到這對揚聲器鳴放的人,不多了

微博閱讀: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22040589271076#_0


潘志強公開課 海報 5_页面_61.pn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能真的老了,開始喜歡有點年紀的東西了,上次為大家介紹了全世界第二台CD唱機,荷蘭PHILIPS CD100型,並認為是人民功放的絕配,當時一直沒有找到OLD SCHOOL的揚聲器組成一套西裝,我一直以為人民功放的絕配應該是B&W 805D3,因為尺寸體積外觀都很契合,能夠組成一台一套小型組合放在聽音環境窘迫的人民燒友家裡

e54a3559e46da89732c9724a9231cfcd.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結果我錯了!因為我偶爾聽到了這對揚聲器,一開聲我就知道我錯了,我真的錯了,原來搭配再大型一些的揚聲器,再老一點的揚聲器,效果會更好,在這對揚聲器開聲的當天晚上,我聽到很晚,並錄製了兩小段錄音,一段是NILS LOFGREN的KEITH DON’T GO,一段是MUDDY WATERS的GOOD MORNING LITTLE SCHOOL GIRL,不同年代的錄音,一段是現場演奏會的電吉他器樂,一段是錄音棚的節奏藍調人聲,效果都很好,分享在中國立體聲QQ群裡即刻贏得不少LL,大家也對這對遮著面罩的大型書架箱產生濃厚興趣

IMG_3939(20210325-04225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說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這對揚聲器比805D3要老得多,老多少?805D3是2016年誕生發布,2017年正式供貨的產品,而我聽到的這對神秘的揚聲器,要早整整48年,也就是1968年誕生!在1968年,B&W的創辦人John Bowers 與Ray Wilkins兩位先生剛剛成立公司兩年而已

1968年的揚聲器,到底是什麼牌子?這是第二個驚人的消息,這對大書架箱居然也是B&W!這裡扯開說一句,為什麼這對揚聲器被人民的功放驅動非常合拍,也與其B&W出身有重要關係,你看,最新款的805D3驅動得很好,留著同樣血脈的源頭揚聲器,始祖級作品,被更好地驅動就容易理解了,因為兩者有著相似的DNA


DSC012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在提供了兩個信息,英國B&W寶華作品,又出品於1968年,型號就很好判斷了,你翻翻家族譜系就知道,1968年只有兩款LL產品誕生,那就是小書架型DM1和大書架型DM3,對於不熟悉B&W歷史的人,我這裡說一下兩對揚聲器對於B&W品牌的重要性,它們是有著重要歷史地位的作品。1966年,曾在二戰期間服役於英國皇家通信部隊的John Bowers與好友Peter Hayward在英國南部海岸城市Worthing創辦了一家後來被稱為B&W Electronics的製造企業;就在當年,Bowers & Wilkins的第一款揚聲器P1誕生了,箱體和分頻器皆為Bowers & Wilkin自己所作,但驅動單元來自其他公司(當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研發單元的能力);1967年,B&W推出了改進型P2與P2H,後者的額定輸入功率達到了當時難以置信的25W,John Bowers賣揚聲器賺取的利潤全部投資到檢測設備中,以求創造出完美的揚聲器

jb1_0.pn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些檢測設備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品牌第三彈,準確地說,就是1968年同期推出的DM1/DM3姐妹機,所以這是B&W品牌歷史上的第三款作品(今天我能聽到它,真心要感謝上帝,別急,好事成雙,文章最後還有比這更勁爆的消息)。DM的意思,是DOMESTIC MONITOR的縮寫,意即家用監聽揚聲器,也就是說是針對家庭用途生產的民用可負擔型號,而不是唱片工作室或廣播市場生產的專業設備。DM系列是B&W家用監聽系列的鼻祖,後續迭代的產物,DM600系列成為了非常有性價比的平價系列,我也是使用過他們的DM602.5 S2

DSC01233.jpg

以全新概念設計的DM1/DM3,獲得了音響雜誌的極高評價,認為是高素質的準確聲音代表,順便說一下,B&W在兩年後的1970年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混血型揚聲器DM-70,這對揚聲器之所以有名,有好幾個原因:首先這是B&W首款從箱體、分頻器到單元全部IN-HOUSE自己完成的作品;其次,這款揚聲器採用弧形低音面板與弧形中高音框體的設計,外觀優雅獲得了英國設計大獎;最後這是12寸動圈低音搭配靜電中高音單元的設計,音色非常好,為什麼突然加靜電單元?根據LaurenceDickie先生所告訴我的,實際上John Bowers一直是靜電單元的擁躉,極度推崇並希望運用在產品上

BW.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板的網罩,是本機顏值的最大功臣,這是非常懷舊式樣的類似燒烤布質感的竹網編織材料,透聲效果比布更好,美觀效果一流,在前面罩的右上角有金屬鑄造的B&W字樣標貼,面罩與前障板的結合方式,是六塊對應位置的魔術貼。請家裡養貓的朋友要注意,這個面板會成為貓仔的玩具,DM3一到家,我的貓仔馬上就跑過來,對面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冒著打罵的危險也依然弓著身子撓面罩,最後我只能將面罩拆下藏起來,但我隨即發現,脫了面罩的箱體,馬上在視覺上形成了壓力

DSC01239.jpg

因為是1968年的揚聲器,在單元外觀的顏值上,與現代機有些差距,前面板安裝了三個單元,不是傳統的高/中/低三分頻,而是超高音/高音/中低音三分頻,作為DM系列的首款型號,DM3在設計中使用了非常大膽的特別設計,B&W充分運用了著名的英國EMI橢圓形低音單元和皺皮紙邊折環,這款單元的信息很可能已經失傳,江湖上也沒有品牌再做這樣的單元(因為橢圓型的設計難度比正圓更大),振膜材料為B&W專利的夾層玻璃纖維,這種獨步天下的紡錘型單元,據說在人聲和中頻演繹上,比普通的圓型單元要好上很多,更為潤澤更飽滿更逼真(全中!聆聽中完全證明這點)

DSC012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上另一個橢圓形單元的重要廠商是KEF,已經停產的著名B139單體,被用在威信、瑞寶、世霸等揚聲器了,儘管振動面積不大,卻能下潛到30Hz,但B139的外觀與EMI的不太一樣,是橢圓形的發展型——B139更傾向於400米跑道型,EMI的這個單元的兩段更為尖銳,更像橄欖球,長的邊為13寸,短邊為8寸,後續的DM2則改為正圓8寸,所以馬上沒有了韻味

低音單元的防塵帽位置,可以看到在絲膜背後的金屬打孔盤,這讓我想起了AKG動圈/靜電混血設計的K340耳機單元,考慮到John Bowers本人是靜電駐極體單元擁躉,我猜測這可能是一款混血型設計的單元,但很抱歉我無法確認,因為這麼貴重的揚聲器,我無權打開。靜電/動圈混合,就像放大版的K340耳機一樣,由於駐極體單元的極板帶電方式與插電型靜電不一樣,是預先極化的,所以理論上來說,駐極體會因為時間長短而電性變低,單元效果會不如以前,不過即使有老化,AKG K340的聲音還是非常有特色,目前也沒有同等的聲音設計了,為什麼還有發燒友追求老味,就是這個道理

DSC01245.jpg

除了低音特別之外,其他單元上也有意外驚喜,這對1968年的揚聲器,居然搭載了超高音一剛!什麼?超高音?這是多麼超前的設計啊!很多現代揚聲器的設計才有超高音,1968年的英國設計就有了,這對DM3使用了CELESTION HF-1300 MKII高音和COLES 4001G超高音(分頻點3,000Hz和14,000Hz),高音單元只專屬用在BBC喇叭和這款DM3上,外面有一個像顯卡散熱風扇外觀的黑色旋風輪罩(實際上是不可轉動的);超高音單元,覆蓋14,000Hz到25,000Hz頻段,沒有任何防塵保護罩,直接透明單元裸體顯示,看上去的外觀怎麼形容呢?就像把森海HD580/HD600振膜單元拆下來裝上去,嗯,真的有點像


DSC012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揚聲器背後是簡單而樸素的接插件,4mm細小型塑料帽長柄喇叭接線柱,完全保留當年的外觀沒有更換,儘管小卻也是香蕉插與Y插頭均可使用的款式,在喇叭接線柱上方,是揚聲器可供把玩的有趣旋鈕,這是強調人機溝通的H.F. LEVEL高頻調整,像我曾使用過的PIONEER LH5一樣,高音單元可以設定-1/0/+1三檔,以及是否平滑延伸至14KHz分頻點的開關,這些調整,都是為了兼顧聆聽空間與聽眾對高頻要求多少的調整,在當時而言,因為某些錄音的高頻會有噪音,所以會進行衰減

DSC01247.jpg

儘管這對三路三單元揚聲器,頻率範圍只有40Hz至25kHz(+-5DB),無法展現現代高級揚聲器的低音水平,但與高品質的老式放大器配合使用時,音調卻非常細膩而深沉!聽什麼音樂最好呢?古典樂與爵士樂,弦樂器與人聲都是一絕,聲音很有辨識度很有特色,這不是一對音樂味道濃到化不開的揚聲器,如果是那樣,我就不會給予至高評價,這是一對當年定位於監聽箱的作品,所以它保持著當年最高級正確還原的解析力與像真度,毫無疑問,它的樂感充滿了整個空間,低頻飽滿、中頻圓潤、高頻寬鬆,任何音樂都不會缺乏解析力也不會過分沉悶


DSC012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場的開聲,使用AURENDER N10數字播放機+人民的功放(作解碼及功放)的最精簡搭配,驅動DM3這對大喇叭,已經輕易撐足整個空間,這是一開聲便讓我感覺有活力有躍動感的揚聲器,毫不誇張地說,這是第一次感覺家裡來了KENRICK SOUND製作的揚聲器,我聽到了當時在日本東京都大田區上池台長原大廈的KENRICKSOUND本社舊款JBL上迸發出的飽含熱情的聲音,完全一致,就是這種充滿聲音魅力的熱切聲音,而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現代JBL之聲或B&W之聲,我相信KENRICKSOUND所追求的,就是50/60年代揚聲器設計校音取向,這種絕不娘娘腔的飽滿真實感

1968年的揚聲器是什麼聲音?DM3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了解,聲音是存在溫度的,人聲的嗓音溫潤有磁性,樂器的質感偏向HD580耳機的毛茸茸質感,中頻段的密度和質感一流,但請注意,這不是那種小排量渦輪增壓帶來的密度感,而是真正大排量自吸引擎的一腳油門,暢快而舒服,沒有過分依賴機械的感覺,沒有故意用高素質單元或者無諧振箱體呈現出的不自然感,所以DM3這種聲音,在V型大排量絕跡2.0渦輪增加大行其道的國內市場非常罕見,資深燒友一聽就會愛上也毫不奇怪了

DSC01249.jpg

中頻飽滿毫不做作,絕不是那種利用木箱共振滿足中低頻的英國揚聲器的手段,這種中頻音域的音樂感兼具監聽感,你可以在B&W後期的MATRIX 801 S3上找到,也是這樣的風味,但是,我無法評判DM3與M801 S3在全新狀態下,哪個中頻更醇厚更飽滿,因為我們現在聽到的,都是經過時間歲月洗禮後的老化聲音,個案狀態也不可能100%保證,但就以我目前聽到的這對而言,我認為其監聽感比M801S3尤甚,也就是說M801S3要更為厚潤一些,可能是因為單元分箱體設置,12寸獨立低音搭載,年代更近一些所致吧

低音部分的表現,我認為是質感鬆軟且超越單元尺寸的優秀表現,尤其值得稱讚的是,中頻與低頻的連貫性非常好,一氣呵成,現在有很多揚聲器,低音與中音是脫節的,不管是因為使用了不同材質的振膜,安裝在不同位置,或者分頻點取得有問題,反正聽上去就是中低音脫節,或者低頻無法完美下潛,堆積在某個頻段無法延伸,造成低頻發悶速度不快的印象,DM3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選擇了一個單元操作中低頻段的方案,令到3,000以下完全由橢圓單元包辦,拜訪日本GIP社時,鈴木先生也告訴我一個秘密,根據他們的研究,3,000Hz分頻點非常重要,所以他們的大型號角搭載的大口徑分頻點,一貫取在3,000Hz


DM3 Brochure_页面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3-29 18:29 , Processed in 0.0669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