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risalex

[聚会]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六月特輯 —— 陌生系統123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判断器材每个人标准都不同,比如之前的《十万解码超级试听会》上,最终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往往一些在边缘处理良好、更舒缓、听着更厚实的设备会在不熟悉的系统上给人更好的感受,听上去更耐听但不一定代表这器材就真的素质更好更安定,也有可能是hufi派。密度、背景漆黑度、结项感、定位、低频层次,透明度,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代表了硬素质方面。但在有限价位,如何平衡取舍硬素质和调音走向,还是得看自己的判断和喜好,没有对错

_Y8P0058-P-Logo.jpg

海报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高级的系统越需要调教,有可能你听到的系统不够好声是因为搭配问题而不是设备本身不好,尤其是电源线和空间这两部分,会很大程度影响到系统最后表现。老烧的试听经验更多地来自于自身玩得多听得多,在听出问题后看看系统搭配能大致判断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如果可以,请带上自己的音乐文件,商家可能会播放最适合他这套系统的音乐掩盖部分问题,对于瞬态、整体完成度、控制力等可能需要多种音乐类型来进行确认,除非你完全只听一种类型,那播好这类即可。电音、摇滚、现场live这类制作优秀的往往更考验频宽、动态和速度感。试听曲目没有高低之分,选择自己常听的,更能体现自己关注特性的曲目去进行试听即可

711m+gQk3AL._SL1200_.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飛行員哈姆雷特的云試聽

文  |  啊嗚

对于你们看到的卷首语,其实,问问题的那个人就是我……参加了「校长和他的朋友们——十万解码超级试听会」那次活动受益匪浅,但对于不同环境下听音体验的真实性以及对器材评价的有效性,还是心存疑虑,于是我向“万宝全书”张氏国际咨询相关意见:校长啊,两次活动分别用TAD M2500推TAD ME1和TADM600推TED CE1听感差异很大,那要怎样单独去判断这两对喇叭的声音呢?

这个问题延伸开来,就是如何在不熟悉环境中确认器材的声音特点。最近我也在看一些数播产品,但是并没有哪个商家是同时代理多个我喜欢的数播,那怎么从每个商家复杂的系统中单独去判断数播的优劣呢?

啊呜.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心以为校长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详解其中的道道,谁知道对方送来的只有一句语音“那我们就以此为题写下一次的立体声撰稿组特辑吧”,懵圈两个字是唯一能够概括我当时心情的词语,校长先生这波“骚气”的操作无疑证明了我幼稚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FullSizeRender.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员启示录

因为喜欢音乐,常常在上下班的路上插着耳机见缝插针来一段发烧类的播客节目,《声波飞行员》就是其中之一,版主和几位嘉宾插科打诨,有时也会聊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话题

比如,在某一期的节目中,某版主讲起了“Apple 2 Apple”的故事:如果你在某商家那听到一套满意的耳机系统,你把他整套买下来,带回家,那基本八九不离十。但是如果你在某商家听到一套喜欢的音响系统,你也把他全套买下来,带回家,那就天差地别了

寥寥几句,却道出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奥义,即美国俚语中的Apple toApple Comparison,耳机音箱大不同因为耳机系统(耳机+解码+耳放+线材)受到环境的影响相对少,除了供电,不会因为视听者听音距离和周围环境而改变;而音箱系统箱子+解码+功放+线材)到环境的影响就会很大,听音距离,房间大小,声学装修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声装,很多玩箱子的老烧都一致认可声装的重要性,认为声装对于箱子玩家整个系统中占比超过50%。所以,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耳机系统来判断器材的好坏是一个相对靠谱的方案耳机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干扰因素,而且其另一大优点是携带方便。应用控制变量的比较方法去试着对比器材的差异,短时间内基本能有比较好的收获

QQ图片201906122159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就好像每个音响界大佬的心里都有一首试听神曲。在中国立体声的饭圈里,有那么几位知名“哈姆雷特”是不得不提一下的:

首当其冲,是张氏国际的“校长来了”,即1992年《The Hunter》专辑中的《Somewhere, Somebody》(Jennifer Warnes);当仁不让,则是劳模同志的“劳模来了”,即《Acoustic Live》专辑中的《Keith Don't Go》(Nils Lofgren);最后,人称“三张唱片调声哥”的淘乐音响任东先生,有他的《三盲鼠》、《TUTTI》、《Rossini奏鸣曲》。此外,美国乐队Eagles的《Hotel California》也得到了不少烧友的垂青,曲目众多,林林总总,不再赘述。

总之,悠扬小曲也好,恢弘大作也罢。足够喜爱,千遍不厌;足够熟悉,版本、演绎者等家底信手拈来。如此一来,闭目聆听,纵使区区几秒也能够辩出演奏细节、乐器质感在不同设备环境中的差异,对设备选取的评估就也不在话下了。好咖啡、好酒入口瞬间的感受,不过如此,功力到了,便足矣

maxresdefault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端上的脚踏实地

“玄学”这个词,似乎总带着鄙视整个音响界的色彩出现在外行的口中。但作为勤勤恳恳的金牛座,我还是认为对音乐和设备的分辨、理解和判断,是随着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得到强化的,是不断积累的结果,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


相比生活在试听石器时代的老一辈烧友,今天的社会环境给新一代的烧友提供了太多的途径和空间去积累和学习。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云视听成为了烧友们的新宠——Q群、论坛、微博、微信、YouTube等多种网络媒体为大家提供了不同音源、解码、功放、线材的试听比较。通过一些对比录音,可以直观地捕捉到一些器材在演绎不同类型曲目时的特质。「校长和他的朋友们」系列的现场活动也是精彩纷呈,通过类似地活动,可以勇敢的表达出自己实际听音的感受。无论错与对,多和有经验的“老师傅”交手分享,同时也听听“老法师”的描述,深入思考,不断学习,下次就会有更丰富的听音经验


Spectral+wilson audio.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准备此文的时间里,我恍惚了很久。直到落笔完稿,终于明白了校长先生的这份“厚礼”——在百花齐放的试听领域里,借助撰稿组各位资深发声者的分享才能更全面地表达和阐述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也唯有保持着开张胜听的姿态,才能在这个领域里尽快积累经验,搭配出符合自己听音观的系统。

P.S.撰稿人心声


得知中国立体声为时已久,感谢校长先生的邀约,让我这样一个38度5的新烧友也有机会能够在这里发声,或许不够成熟,但也多少代表着新一代初烧的想法、困惑和成长过程。更感谢各位的拜读,希望今后发烧道路上,可以为大家呈现更多把玩器材的真实感受,互相切磋彼此的想法与心得

CxxRj2iUcAA3MS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眼見爲實,耳聽亦真

文  |  永遠的齊祖

作为发烧友,我经常会被友人鄙视,他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花那么多钱玩这种玄学东西有多大意义?确实,当前无论耳塞耳机还是音响行业充斥着玄学氛围,产品好坏靠枪文,声音优劣靠脑放,直接导致新人不敢玩HiFi(怕被忽悠),老人不肯再投入(怕不如老产品)。究其原因,我觉得音响发烧方面缺乏一个鲜明、公认的评价标准在那,由此给各种“意淫”、“吹水”、“胡扯”带来了滋生的空间

齐达内.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时还烧投影设备,虽说离大烧有很大差距,但手头也折腾过不少机器和设备。在视频发烧届,个人感觉玄学氛围相对少了很多,产品好与坏很多时候一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同时也有色准仪等设备可以很直观的进行调试,因此在商家在产品宣传以及用户在设备选择时,相对也少了很多开脑放。综合这点,我其实在试听音频器材时,一直试图把视频器材测评的理念引用进来,耳听不一定为虚,耳听亦能变实

tv_guide_relative_comparison_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3-29 23:15 , Processed in 0.0641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