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861|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会]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六月特輯 —— 陌生系統12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2 23: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陌生系統123

卷首语


本期選題來自一位網友的真實問詢:校長,有個問題我一直沒明白,你怎麽從複雜環境中判斷一個陌生器材的好壞?我想買數播但不喜歡盲狙,要去朋友処蹭聼或商家処試聽,但別人的系統和環境與我的完全不同,喇叭和功放都不一樣,怎麽才能知道這個數播聲音好呢?即使聲音好,我又怎麽知道聼到的是數播的功勞而不是功放的呢?

應該如何從複雜的系統當中把簡單的事實揪出來,應該很多初燒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吧,作爲資深音響評論員的你,能不能把這個訣竅分享給各位稍有,如何在陌生系統的聽音中掌握123,最基本的要素,讓初燒少走彎路,擦亮慧眼,希望聽到大家的聲音,参与这次主題分享的撰稿人是:流氓才子、DXDXDXLM、啊嗚、齊達内、校長




手機微博閲讀:



微信公衆號閲讀:
   
2#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28 | 只看该作者
鏡中窺人

文  |  流氓才子

有一个被人用滥了的三连哏,叫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后现代主义的当下,虽然做如此的发问,略显荒诞,但是我们亦无法回避这个哲学话题背后的现实意义:人对于自身的认知,是一直在探究和追寻答案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30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在线下聚会,和一些新朋友相识,会有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原来你就是流氓才子啊,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嘛。其实每每碰到这种情形,我也会很好奇自己曾经和彼时,在别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子,因为人对于自身,往往是盲目的,所幸,周围身边的人,都是镜子,我们从他们眼里,从他们嘴里,可以看到不同侧面的自己,时间长了之后,慢慢才会对“我是谁”有一个渐渐清晰的轮廓和认知

啰嗦许久,绕回今天的主题,对于陌生的系统,我们应当如何尽快去认知和把握?这个答案其实和自我的认知是一样的,你基本没法在缺乏参照物的前提下去判断完全陌生的系统,但是你可以利用其他的对比对象,像镜子一样去慢慢窥探系统里面的各个环节




4#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32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你会说,整那么多复杂的没必要,直接把系统组建一件一件拆下来,装在自己系统里挨个尝试不就OK了?没错,这确实是最费时费力但往往最有效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音响评论员就是这么操作的,将变量控制在最小,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当然,更多时候我们是没有机会挨个在自己熟悉的参考系统上试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有其他镜子吗?我想还是有的,下面也简单总结了几个方法,但所有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平日里的多听,多比较,培养和保持住自己对于声音的敏感性。如果对于音响评论员来说,还应该增加一点: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好奇心,这点尤为重要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34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说的第一个办法,是以前人为师。这里的前人包括但不限于资深杂志编辑或资深论坛玩家对于一些品牌产品的归纳总结。生而有涯,学海无涯,一个人哪怕是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在各种复杂排列组合的试听中,也很难参破市面上光怪陆离琳琅满目的众多音响产品,更不用提近一个世纪以来数不胜数的经典电声产品,因此凡事多翻翻杂志,多查阅查阅曾经的资料,多搜索搜索论坛的讨论,是多多益善的。虽说别人的耳朵不能替代自己的,虽说大师也会有误判的时候,但是站在历史的视角,去看看前人的众多分享和总结,提炼出共性的地方,一般来说就很难翻车。

举个例子,台湾《音响论坛》杂志,对于每一个评测的器材,都会给出一个该价位基础上的“音响二十要”、“音响五行个性图”和“乐器人声十项评量”。嫌文字太繁琐的读者,往往可以直接看这三张图就可以了解器材的大概。我自己也常常偷懒这么做,但我不会太细究其中的打分,因为里面有太多音响类杂志固有的滤镜美化(此处吐槽一句,我不喜欢香港《HIFI音响》杂志,就是因为文字上的PS有点过头了),我个人更加注重的是器材音色上的大趋势,也就是音响五行个性图,了解某些品牌的某些产品,往往看看个性图就能明白这个器材的大致脾气风格。在搭配和感受新的系统时,如果碰见在杂志或者论坛见到过的器材,起码Ta的基本个性你了然于胸。同时,很多品牌的风格是有传承的,所以掌握了品牌的个性,也能帮助我们做一些判断,比方说,如果一套以Roksan为音源的系统,高频过亮过刺激,那么在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最先从音源开始排除。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办法,就是以音乐为师。器材可以有千变万化的各种组合,让我们琢磨不透,但是所有器材都是为了重播音乐服务的,硬件无法直接揣测的时候,便是软件上场的时候,带上自己熟悉的录音,带上这些音乐在自己熟悉系统上播放的记忆和印象,让它们在陌生的系统上鸣放,再借由两者的对比,找出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人对于信息量的多少比较敏感,有些人对音色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适合每个人的真命天曲都不尽相同,校长用花姐的《猎人》做试音,我们笑称之为“校长来了”,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首参考,也许是劳模来了,也许是才子来了,风格不限,适合自己的就好,毕竟音乐才是我们折腾音响的初衷和归宿。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3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办法,就是以损友为师。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吾师。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系统、陌生环境感到彷徨的时候,平日里在器材上互相挖坑、互相交流的损友们也会是你最好的参谋,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集体的智慧和头脑风暴会是决策判断中的有利因素。因为熟悉损友们各自的口味,所以同一个系统,在不同人听来也许会有不同的判断,结合各人的特质,提炼出共性,也是迅速了解和判断器材素质的好办法。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人太多的场合,因为各人的听感也是下限很低上限很高的存在,不确定的浮动也会很大,不排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因此,损友在精不在多是这个方法的精髓


8#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38 | 只看该作者
器材和人生一样,未知的,陌生的,才更能激发人们探究的兴趣,音响和音乐都是讲究多样性美感的领域。有些人精彩纷呈地活了80年然后忽然驾鹤,有些人花了30年去生活,然后用了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50年才离开。前者和后者,你更喜欢哪一个?

9#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40 | 只看该作者
多聽多買多熟悉

文  |  DXDXDXLM

如何在非自用系统中判断一个器材的好坏,说老实话是非常困难的事。首先一点,请确保能有现场AB的条件,比如想要判断数播的好坏,那现场应该有一台另外的音源,CD也好,笔记本也好,另一台数播也好,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基本靠猜。同时对于这套系统的其他设备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判断,特别是后端,也就是说最好是你所熟悉的喇叭或者耳机,起码能确定基本的素质和表现形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23:4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以ABA试听法就更科学了。试听时,从A换到B,似乎总会感觉B要更好些,有种种优点,而之前那个A有不少缺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商家或友人辛苦一下,尽可能进行ABA试听法,也就是听过B之后再切回到A听一次,多一次确认会把第一次试听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给打破,从而获得更客观有效的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4-19 16:02 , Processed in 0.0633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