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论玩法太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iFi Pro iDSD旗舰解码百日首评

查看数: 13860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6-14 16:26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流氓才子 于 2018-6-14 16:28 编辑          

回复

jxj74 发表于 2019-10-4 14:08
可惜没有平衡耳机接口, 不然真想买一台!
baoyun0703 发表于 2018-6-22 11:46
这个机器设计确实功能余量很大,竟然还能输出直流电,震惊了
流氓才子 发表于 2018-6-14 16:26
Pro iDSD面板上有一个切换开关,可以选择输出模式是纯石机、胆石混合还是纯胆机,如果想音色清冷一些,可以选择纯石机,反之可以选择纯胆输出,实际使用本人一般开到最中间的胆石混合。面板上另有一个播放模式和滤波选择的旋钮,才是把玩Pro iDSD音色的关键所在。


       简单来说Pro iDSD共有三种播放模式:PCM模式、DSD512升频模式和DSD1024升频模式(是的,你没有看错,是业界第一款DSD1024升频,海量的计算需求使得升频模式开启之后机器很快会变得比较热乎,这也是前文提及,FPGA核心部分被散热片包裹的原因)。每种播放模式下面都有五种滤波模式,分别是“Bit-Perfect”、“ Bit-Perfect+”、“Minimum Phase”、“Apodising”、“Transient Aligned”,除了“Bit-Perfect”、“ Bit-Perfect+”这两种滤波之外,其他滤波都会将PCM或者DSD信号先升频后再进行滤波解码,所有的升频或者滤波均由Pro iDSD的心脏:FPGA来处理完成,厂方将之称为Crysopeia FPGA数字引擎,而所有的算法(本质就是不同的数学模型)也都由iFi独立撰写或直接采自于iFi的母公司AMR高端产品。掐指一算,单单是播放模式和滤波,就一共有3*5=15种不同音色,再算上三种胆石选择,就是15*3=45种音色选择。不知道iFi设计研发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选择困难症的用家感受(笑)。




         老实说,虽然和Pro iDSD以及磨合三个多月,但是这45种音色选择,本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全部尝试完,主要原因不在于选择项的繁多,而在于随便选一个就已经很不错,让人懒得去折腾,要说这升频,尤其是将PCM升频到DSD1024之后的效果,其实有点像摄影上的柔化,选一张飞利浦1986年首版无字满银的梅纽因指挥、韦伯演奏的埃尔加大协去聆听比较,不升频的PCM+Bit-Perfect下,声音爽朗有力,更加有锐度,切换到DSD1024+ Apodising,整体音色变得略甜,细节稍多于升频前,整体的能量感没有变化,但是凝聚度稍稍被打散了一些,让人觉得密度略有减少。这种细节变化,放在大编制作品演绎上,是更加强调整体感的正面提升,但是如果放在先前巴什梅特那张小品集上,则有些抹杀个性突出了平均,并不可取。加之本就没有在数学模型上完美的升频或者滤波算法,因此个人建议这种搭配组合的音色取舍,应该还是根据播放的音乐,单独决定抉择为好,没有单一模式可以一成不变地应付所有音乐类型。


       虽然45种音色的变化在这里笔者无法一一细述,但是一定要细述的也是笔者最常使用的“原生态方案”,即PCM模式+Bit-Perfect滤波,不升频不转化的原始声底。选取聆听的是DG旗下ARCHVE古乐品牌的名盘之一,平诺克版维瓦尔第《四季》,1982年首发的水蓝盘,虽然没有经过任何升频处理,但是在Pro iDSD的演绎之下,弦乐群已经很自然地呈一个弧面,排列在听者面前,横向声场就像郊外一般开阔,这空间感本身就和四季的大自然曲目主题丝丝入扣,细品之,Pro iDSD的微观诠释其实是很值得推敲的,首先,单个弦乐的结像并没有刻意做成“数人头”那边的精准,而是凝聚的结像周围有一些发散在空气中的微动态,常听现场的乐友不难理解,这其实真实现场的结像;其次,乐器的音色,是油润而活泼的,这部作品中有很多突出主奏小提琴跳脱的桥段,每每单独吟唱,Pro iDSD都能给人耳朵一亮的惊喜,这种爽朗并不是二三十年前老英国声的那种昏黄腔调;再者,快节奏擦弦的段落里,密度和速度都能跟得上,毫不拖沓,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加了电子管之后的效果。清朗,明快,高解析的细节刻画,以及适度的厚润,是Pro iDSD基础声底给我最大的印象,而在这个基础上的音色调整、滤波变化,会在听感上有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整体声音的信息量上,基本都是一个级别的,升频后的信息量会稍微多一点,但是动态也会稍有减弱。用一个常见的广告去打个类似的比方就是,原生态下的声音,就是自然压榨的花生油,虽然不可能将细节榨取的完完全全,但是胜在原汁原味,而升频算法则是二次压榨,虽然出油率更高(信息量更大),但是不得不加入的化学溶剂(升频算法)多多少少也会对最终的口味产生轻微的影响。因此,个人的建议还是,PCM的文件或者cd,用PCM模式播放,DSD的文件或者SACD,用DSD模式升频播放,这才算物尽其用,风格对味。



         其实写到写到这里,Pro iDSD的玩法,也才说了一半左右,因为面向次时代的网线、外置存储和Wifi还没涉及到,其实这几块是连为一体的,简而言之就是将Pro iDSD用网线连上家庭路由器之后,通过一款叫做MUZO Player的APP,使得同在一个局域网内的手机成为Pro iDSD的遥控器,进而点播APP内置的Spotify,TIDAL,Napster,QQ音乐,Qobuz等网络音乐,或者播放插在Pro iDSD背后大容量储存介质上的音乐,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所述,所有数字输入都是采取电气隔离的,只取数据不予供电,因此如果插上的不是U盘而是移动硬盘的话,硬盘本身必须要自带供电,且必须格式化为FAT32模式,在这个前提下,Pro iDSD可以直接播放从MP3、FLAC/WAV到DSD等几乎所有常见的音频格式,格式通吃,算是新新解码的标配了。


          这几个月内,我也曾多次将Pro iDSD接入箱子系统,与CHORD DAVE进行比对,虽然其身价差距较大,但声音差距并未有价格那般悬殊,两者的差距更多体现在中高频的信息量上,DAVE更有密度和纹理感,而Pro iDSD则更加中正保守。这样的比对并非毫无意义,因为两台机器颇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以解码为主打功能的一体机,都是以FPGA运行私有算法为性能核心的小型化设计。两者功能上的区别在于Pro iDSD更加强调次时代多渠道数字源的兼容,以及突出算法玩法的多样性,而DAVE则更加强调和同厂BLU MK2转盘的适配加成和音质至上的单一性。另一个区别是如果作为解码+前级来使用的话,DAVE采用的是数字前级,依靠数字信号衰减来调节,而Pro iDSD则更传统一些,它内部前级部分是采用ALPS电位器进行模拟调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合前文所说的FPGA不参与解码芯片数模转换,Pro iDSD更像是一台广泛适配新时代数字源的传统架构解码前级一体机。也许这也是新兴品牌背后那些业界老司机们更擅长的吧


          文末,要和Pro iDSD说声后会有期,最大的感慨依旧是:唯一不变的就是玩法的多变,中高端的音质加上如调色板一般丰富的操作调整空间,iFi真的不怕用家玩不腻呀!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5-3 01:22 , Processed in 0.057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