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9-30 15:48

谱写生命的意义——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7-10-9 15:18 编辑

贝多芬《第9小提琴奏鸣曲》,作品47,别称《克鲁采奏鸣曲》(法语:SonateàKreutzer),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2年至1803年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发表于1805年。
1802年,贝多芬原拟将自己的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乔治·布里治涛尔(George Bridgetower),但是后者一次酒后狂言,得罪了贝多芬的一位朋友。
贝多芬一怒之下,将奏鸣曲献给了当时非常优秀的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Rudolphe Kreutzer)。于是,这首奏鸣曲便被冠以“克罗采奏鸣曲”之名。
而克鲁采却终身未演奏过此曲,还嫌曲子是不可演奏的。也是在这一年,贝多芬到维也纳的修养地圣城(Heiligenstadt),意图靠当地矿泉水浴,以治疗自己日益严重的耳硬化症。
虽然前一年贝多芬还写下过:“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相信命运不会抛弃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壮语,
但是在圣城他的情绪则一度陷入低谷,还写下了一封寄给自己兄弟的信,后世称之为《圣城遗书》(一译海利根施塔德遗书)(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
这封信在1827年才被发现。信中的语气如此悲观可怜,可见贝多芬的耳疾导致其出现自杀的念头,只有他的音乐,和一种模糊的对世人的使命感才让他不致走上绝路。





从克鲁采的创作背景来看,这注定是一首充满复杂的矛盾冲突的乐曲,
在《知乎》上,我也找到了如下的描述:
音乐是复杂的,音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渗入每个人心灵的细缝,并使之combine.
克鲁采中所诠释的画面是斑驳而又深刻的,听者能感受到的,仿佛是从一道凌厉的寒光下展开的人性世界。由tranquillo到animato,的确有快乐和愉悦,但接下去展开的是什么?似乎又是平淡的生活,暗示前面情绪波动的不真实性,似乎是一场梦,午后中一只短暂歌唱的小鸟,一朵在眼前被采摘的花朵……
而后,是安静的沉寂,但似乎有声音在轰击你的耳朵,使你忍不住聆听后面的旋律,犹如冰面下的溺水者,用力拍打着湖面 他的声音模糊而又高高扬起,清晰又好像语无伦次,紧扣你的心弦。
突然,好像有一丝馨香在跳动,因为她持续地萦绕在心间,她狠狠地撞在你的脑中,如此清晰!如此快乐!但又无法琢磨。
她在慢慢逝去,光晕渐息,但快乐却在永存。
无力,热爱,嘲弄,灵感,点滴是我感受到的词语,意境各有不同。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9-30 16:03

因为对这个曲目的特别喜爱。笔者收集了一些不同的演奏家的作品,

下面希望分享一下自己在听这些作品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08:21

首先来说说大卫和奥柏林的合作吧。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我刚开始听古典音乐之时就开始接触到的一位大名家,相信大家都很了解奥胖了。大卫最擅长的,我觉得就是在大气雄壮中有带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他的琴声有种特别的油润感。

奥柏林是第一届肖赛的金奖得主。在和大卫的合作中,他的琴声温暖而浪漫,始终与大卫保持着“琴瑟和鸣”之感。丝毫不突出自己,也不会显得过分的“弱”。

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版克鲁采中,他们的对话感。贝多芬灵魂中的矛盾冲突,是同一个灵魂的两面,我想,双奥做到了。

贝多芬在谱写克鲁采的时候,也经历着病痛的折磨,亲人的背离。但他又是一个多么善良,甚至天真的人。

克鲁采这个曲目里的悲欢离合矛盾冲突,被大卫和奥伯伦刻画的十分深刻。能听到贝多芬思想中“我要厄住命运的咽喉”的那一面,也能感受到享受生命的赐予、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一面。

两个贝多芬的灵魂互相唱和砥砺,有时又有矛盾挣扎。

第二乐章开始那段,柔版的贝多芬,大卫的演绎深得我心。所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三乐章开始后的乐观积极,又让人听的如同看到阳光般温暖。

这版录音,我对比了西德无字首版和飞利浦24bit的转制。
西德首版更为饱满油润,而日本24bit版的分离度更佳,钢琴更通透,小提琴的高频延伸更高远,整体上比较hifi。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08:38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7-10-9 08:40 编辑

接着我们听听谢林与海布勒的组合吧。
曾经听过有一位演奏家表示:当我在广播传来的音乐中听不清是谁演奏的时候,那个人一定是谢林。
不知道这算不算高端黑,但谢林确实被冠以几个关键词:质朴、平淡、万金油。(当然,谢林的巴赫,我一直是认为是神级演绎) 海布勒是众多优秀女性钢琴家中,带着贵族光环,以莫扎特的演绎闻名。 他们的组合,充满了律动感,旋律之优美让人折服。海布勒的钢琴声,确实有她独到的特色,那种Q弹的特性,可以说将克鲁采里欢欣的那一面表达到非常到位。
谢林的琴声一如既往的“稳如狗”,确实很稳。感觉谢林无论演绎什么,都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过不失”的状态中。
我还是要说,我觉得,谢林的琴声,是有一种“神性”的光辉的。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13:02

接着又是一对“优美”的组合——格鲁米欧和哈斯基尔。

和上面的谢林海布勒组合一样,格鲁米欧和哈斯基尔的组合,同样以莫小奏闻名于世,历久不衰。

他们与谢海的组合稍有不同的是,他们的配合是一种比较内向安静的、温馨的不张扬的美;而因为海布勒的存在,让谢林与海布勒的组合,有一种更外向的、更有活力的美。

格鲁米欧和哈斯基尔的一曲《春天》,让笔者无比陶醉,暂时先按下不表。我们还是来说说他们的克鲁采。

得益于格鲁米欧手上的琴的关系(当然,不排除录音的关系),格鲁米欧的琴声明显的会更饱满和“健康”,在第一乐章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很大的一个优势。

但就是在第一乐章上,我感觉格鲁米欧比起大卫来,就有点落下马来的感觉。他的琴声,总归是太无忧无虑了。在情绪的冲突的表现上,似乎总却一点什么,也许那种感觉就是琴声中的“思想性”吧。

哈斯基尔的钢琴伴奏,一如既往的能让人仿佛看到她温馨慈祥的目光,非常沉稳从容。我是非常喜爱的。

总体来说,这一版的克鲁采,在外在形式上颇有可取之处(小提琴的发音特别漂亮,格鲁米欧对第三乐章的把握也很好),但终究是缺少一点“贝多芬”味,回味的东西少了一点。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13:56

听过了几个立体声的录音,让我们听听充满历史感的版本——克莱斯勒和鲁普的组合吧。

克莱斯勒可以说是真正的宗师级小提琴家,他充满自由的演绎方式,可以说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如果说古往今来独此一家,相信也不为过吧?

关于钢琴家鲁普,说实话我不怎么很熟悉,但是从他和克莱斯勒这版的配合来说,我觉得他是非常纯正的德国味的演绎,刚正不阿,毫无花假。

通过笔者上述的描述,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样的两位性格和对音乐完全不同理解的音乐家,照道理是南辕北辙。但恰恰相反,音乐的伟大魅力,让这两位看似矛盾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在1935年的这版录音,真是顶峰上的顶峰。

首先,克莱斯勒的琴声,如果让我找个具象化的形容,我想我会说,我仿佛看到了令狐冲使出独孤九剑。用朋友专业的点评来说,这是克莱斯勒独一无二的“自由速度”

Anyway,那种感觉太美妙了!

反正这是一版(也可能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版)让我每次听的都会大呼过瘾的克鲁采!

当然,由于历史录音的关系,听这个珍珠制作的克鲁采,需要忍受大量的“炒豆声”以及各种底噪声。瑕不掩瑜,这版克鲁采,我想说:绝对LL!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14:08

继续继续,接下来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于捷克的国宝级小提琴家——苏克的演绎。 与苏克合作的,是同样来自于捷克的,同苏克合作多年的帕年卡(Jan Panenka)。 他们合作的克鲁采,一如苏克的性格——稳定,干净,利落。 他们的合作,可能是我听过众多克鲁采的演绎中最“淡”,最相对安静的。 苏克稳重的演绎,并不是“软”。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感觉,但是奇妙的是从他们的合作中,我能感受到可能是独特的,来自于捷克民族中的坚毅果敢,但又不冲动张扬的个性。 这版克鲁采,也许是最“不出彩”的一版,但却仍是我不时会拿出来聆听的版本。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14:54

下面介绍的这位小提琴家,可能大家不一定熟悉,他是Gerhard Taschner。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维基百科对他的介绍: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hard_Taschner
而与他合作的钢琴家,就是大名鼎鼎的季雪金。
Taschner在19岁时得到了富特文格勒的提携为BPO首席,从此也开始了他的独奏生涯。但因为历史原因,他从未签约过大唱片公司,所以他的录音极为少见。我拥有的这张,是由法国Tahra厂牌挖掘的录音并加以重制发行。
和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乐团首席一般是比较“没特色”,比较注重稳定性不同的是,Taschner是一个非常有早期大师遗风的演奏家,对此,维基百科上有如下描述:
In 1950 Taschner was appointed a professorat the Musikhochschule in Berlin. He also concertised internationally; in SouthAmerica he was dubbed "the Manolete of the violin". In Europe, hewas seen as the successor to Adolf Busch, Huberman and Fritz Kreisler.(1950年Taschner担任柏林音乐学院的教授,同时他也举办国际性音乐会。在南美他被称为“小提琴的XXX(斗牛士)”;在欧洲,他被看作是Busch,胡贝尔曼,克莱斯勒音乐的继承人。
在他与季雪金的合作中,确实我觉得Taschner的琴声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明显散发出浪漫主义倾向。这很可能和他在年轻时候得到富特的指导是有关系的。
如果说,想听到有BPO独特的有富特影响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贝小奏,我想,这套录音,是不容错过的!

流氓才子 发表于 2017-10-9 15:52

这是我上任以来给出的第一个精华
因为它实至名归
作为名曲之一的克鲁采,各位名家的演绎,既是体现各自对贝多芬的理解,也是考验俩人配合,突出个人特色,所以聆听这么多版本,既是寻找共性,也是欣赏个性,非常有意义!期待完稿!

caileiqing 发表于 2017-10-9 15:57

回复 9# 流氓才子


   感谢才子兄的支持鼓励,和中肯的意见:handshake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谱写生命的意义——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